第(2/3)页 卖菜多简单啊,随便一个中规中矩的编程团队,就可以搭建一个卖菜平台,你智能教育行吗? 光是那些海量的数据获取就够让人头大了,更不要说这些数据因为个体偏差,还要进行极为细致整理、归类、分析、储存、抓取、运用等等。 获取数据的同时,还要研发新算法、开发新模型、探索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、不同行业人才专项知识培养可行性方案等等,而且需要不断的根据数据来调整研发,甚至累进研发。 这些提到的,哪一项不是工作无比复杂、需要投入海量研发资金? 而且投资了资金还不一定能够肯定研发成功。 有那资金和时间,多招募几个团长,赢下这场菜篮子大战,它不香吗? …… 增量时代结束,进入存量时代,与其费力创新,不如利用现在的市场地位和技术、资金优势,护住自己的地盘,不惜打压阻挡后来者。 巨头公司的通病了。 这些巨头公司并不是不能创新,而是不敢创新,甚至扼制、雪藏创新。 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,就是ibm公司了。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关系数据库,网络硬件,网络软件,unix处理器,以及其他更多成果,都是在ibm的实验室中研制出来的,但就是进不了市场。 后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,一旦这些技术里的任何一项技术商业化了,自家的产品s型大主机,市场地位都会大大下降了。 因此ibm宁愿雪藏这些新技术,也不愿意将他们推向市场。 而之后的互联网巨头们更进一步,他们会直接从根源上扼杀创新。 凡是用过windows的人都知道ie浏览器,但其实ie浏览器并不是微软自己研发的,而是直接收购了一家小公司,然后进行改造,和自己的操作系统捆绑销售,干掉了最早做浏览器的网景公司。 …… 而微软的后辈,第三代互联网巨头们,则把这些手段运用得更加出神入化。 以脸书和鹅厂为例,都是通过庞大的用户数量引流,复制对手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创意服务,用技术、资金和体量打压对手,并且在自身平台屏蔽对手的产品。 这些巨头自己不创新也就罢了,还在事实上变相的阻碍创新,一些具有潜力的创新型小公司,要么被收购,要么被入股,强行纳入巨头的生态阵营和商业版图里。 这些创新型小公司,别无他选,完全没有说不的能力,否则等待他们的,将会是写轮眼之术和千年杀。 第(2/3)页